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北大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就亚洲文明的和谐共处接受媒体采访

来源: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类型:会议/学术活动资讯 日期:2019-05-16 00:00:00.0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5月1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出席有关活动。

        在大会开幕前夕,国内有关媒体就亚洲文明在历史上的交融互鉴关系等问题,采访了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进行访问和讲学的几位外籍学者。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印度阿育王大学历史学教授、校长鲁德兰舒·穆克吉(Rudrangshu Mukherjee),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剑桥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史教授方德万(Hans van de Ven)接受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社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节目《文明之约》采访;文研院2019年春季访问教授、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系教授哈桑・法兹里・纳什里 (Hassan Fazeli Nashli)接受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系列访谈节目“Master Talk”采访。

        穆克吉作为《文明之约》首集节目的采访嘉宾,阐述了印度文化对世界文化作出的主要贡献。他认为,印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教义及其传播和圣雄甘地倡导并践行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两个方面。此外,他还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中印两国的关系。对于即将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穆克吉表示十分期待。他强调文化对话的平台越多,不同文化之间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互鉴,从而实现文明和谐。

        同系列节目嘉宾方德万一直致力于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他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它不仅包涵为世界人民所熟知的儒家文化,还兼容了道教、佛教、基督教等多种文化,同时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因而在思考“何为文化”这一问题时,要始终牢记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他还强调,在当今世界的大环境下,各国应积极展开全球对话,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各种挑战,如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争论所谓的“文明冲突”。

        纳什里是享誉学界的考古学专家,本学期受文研院及考古文博学院之邀,在北大开设课程“伊朗考古:从旧石器时代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他在接受CGTN的访谈时表示,根据考古研究发现,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种子早在约4500年之前就已经播种在广袤的亚洲大地上。在当时,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古代伊朗)、马干(古代阿曼苏丹国)、麦鲁哈(古代印度)、狄勒蒙(古代阿拉伯)和中国之间就存在着文化沟通的纽带。他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亚洲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机,有益于不同文化之间搭建相互理解的友谊桥梁。同时,他强调亚洲国家的文明有着许多共通之处,需要更多地站在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角度,找寻文化传统的脉络。

        据了解,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包括开幕式、平行分论坛、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活动等四大板块,涉及相关活动110多项,充分展示亚洲文明的多彩魅力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